欢迎来到三门峡市科学技术局! 河南省科技网 ·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
今天是:
当前位置:三门峡市科学技术局 > 建议提案办理 > 文章浏览

三门峡市科学技术局对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第166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5-09-08 10:06
来源: 实验室与平台基地建设科

尊敬的市政协王海龙委员、张坤士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完善高级创新平台体系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几年,河南省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整合、重塑、改造、提升已有创新平台,加快布局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重大创新平台,已先后揭牌运行27家省实验室和6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形成“强核心、多基地、大开放、大协作、网络化”的创新体系,服务省内“7+28”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充分“聚能”“赋能”,激发创新“裂变”。

三门峡市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处,缺乏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科技资源,高端人才引进乏力、创新资源不足。近年来,三门峡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高端人才和优质创新资源集聚。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超纯矿物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总部、林木资源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实践基地等一批高能级平台相继落户我市。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立足我市实际,构建灵活开放的人才政策体系。围绕落实省“1+20”人才政策体系和三门峡市“人才科技政策30条”,对“1+8”人才政策进行了全面升级,累计制定创新创业扶持、高层次人才认定、住房安居、医疗保障、配偶择业等配套政策37个,加快人才公寓建设,牵头制定了人才公寓运营办法等制度,探索人才公寓运营模式,全市市县两级共1300余套人才公寓正在加紧装修,“十四五”末全市人才公寓规模将达4100余套。形成了“崤函英才计划”1+N政策体系,人才政策的广度、深度、力度不断提升。

(二)聚焦产业需求,强化产学研合作。围绕“8+6”产业集群、12条重点产业链,深化“人才+项目”、“团队+项目”、“基地+企业”等方式,推动高层次人才与企业深度合作。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四批251个,实施人才项目142个,攻克“卡脖子”技术和生产难题。举办“关键金属高层学术论坛”、“科技成果走进三门峡”等活动,与郑州大学共建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布局中试项目9个,赵中伟院士牵头的“无氨氮钼冶金新技术”作为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首个中试项目成果与金渠集团实现了落地签约,技术许可费6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我省钼产业断链问题。与河南省地质研究院共建超纯矿物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年产一万吨电子级高纯石英砂”等4个项目开工建设。

(三)加强平台建设,提升引才聚才向心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超纯矿物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柔性引进院士、领军人才26名。共建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与何季麟、柴立元、赵中伟等25名“两院院士”长期合作。组建国资控股的三门峡市人才集团,是全省第六家成立的地市级人才集团,市场化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快驻外人才工作站建设,建成北京、西安、郑州等6个人才工作站。组建“企业人才服务团”,采用“政录企用”模式,首批为国投金城冶金、金渠集团等重点企业引进硕士研究生学历专业人才9名。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建立稳定的平台建设经费保障制度。对于影响我市产业发展的重大平台,在运行初期,要给予稳定经费支持,在运行过程中,给予一定数额的运行维护经费。对国家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等高端平台在峡建设基地或者分中心的,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对经市政府同意与知名高校、高层次科研院所等通过战略合作共建研发平台的,按协议给予专项经费支持。通过技术实施许可、成果转让、联合研发或共同实施科技项目等方式,吸引与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加大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投入。

(二)推进平台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面向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需求的常态化“一流课题”征集机制,实施科技研发重大专项,培育壮大科研人才队伍,开展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组织实施一批全市重大科技专项,推行“揭榜挂帅”组织机制,引导平台建设主体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研项目,持续增强平台研发综合实力和服务全市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三)优化人才环境,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深入落实“1+8”及“人才科技创新30条”人才引进政策,建立适应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引领带动的科技人才政策体系。支持创新平台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定期开展人才供需对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创新团队组织机制和模式,切实发挥院士团队服务站(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人才平台作用,推动提质增效,打造人才高地。以项目和平台加快培育创新人才,优化“人才+项目”模式,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和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提升本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

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谢谢!

 

2025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