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科学技术局 对市政协八届二次会议第46号提案的答复
三门峡市科学技术局
对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第46号建议的
答 复
尊敬的李超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共谋科技强企”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科技局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持续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制度链深度耦合,建立健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政策
先后出台了《三门峡市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人才和科技新动能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关于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实施办法》等8个配套办法,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
制定出台了《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从科技计划向市场要素需求转变,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充分融合。
二、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企业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权,引导企业切实发挥在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作用,重点支持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创新发展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牵头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大幅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奖补和企业研发费用补贴等财政奖补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和支持企业建设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主体融通创新,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和专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先后出台了《三门峡市“科技贷”业务实施方案》、《三门峡市“科技贷”业务合作银行业绩考核办法(试行)》。累计向我市86家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授信108.71亿元,已向60家专精特新企业发放贷款76.56亿元,其中专精特新贷2.91亿元。“科技贷”业务整体备案接近4亿元,实现了1000万财政资金40倍的引导撬动作用。
三、加强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
连续三年举办“高校科技成果走进三门峡”活动,收集企业技术需求238项,累计邀请36所名校的151位专家教授发布科技成果77项,现场签约项目23个,成立了陕西高校专家(教授)服务团。通过系列活动开展,实现企业需求与高校创新资源精准对接、在技术研发、项目落地、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多渠道合作。
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实地调研,掌握企业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情况,“一企一策”向企业推送相关政策,充分挖掘企业技术需求,匹配专家开展产学研对接,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难题,助推企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充分发挥三门峡科技大市场的桥梁作用,带领企业走进高校百余次,开展37场线上交流会,收集技术需求612项,累计促成企业与高校达成41项产学研合作,合同金额共计3.47亿元。发布适合本地的产业化技术成果524项,推荐相关产业专家1547人,为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144人。
四、深入落实人才强市战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深入贯彻落实“1+8”及“人才科技创新30条”人才引进系列政策,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创新科技人才引育机制,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通过“人才链”提升“产业链”。围绕全市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需求和重大创新项目实施,精准引进高端人才团队。切实发挥院士团队服务站(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作用,推动提质增效,打造人才高地。
推动创新龙头企业与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加强交流合作,积极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构建开放灵活的人才吸引机制。建立健全柔性引才、靶向引才、专家荐才等招才引智机制,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优化“人才+项目”模式,探索“人才飞地”实践,整合异地研发中心等平台资源,构建“项目研发孵化在外地、产业化在我市、效益两地共享”的良性机制。
强化本土科技人才培育。建立崤函人才识别体系和崤函人才信息库,健全产业技术人才数据库及分类认定机制,摸清我市科技人才底数,确定培养和引进人才及团队的重点方向,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动态管理和使用。以项目和平台加快培育创新人才,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和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提升本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
下一步,结合您的意见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出台政策构建产学研融合发展新格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现有科技、人才政策体系,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创新的支持,充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鼓励支持企业建设产学研融合联合体。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有能力的企业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创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是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向基础研究领域延伸。鼓励支持高校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的联合攻关,协同企业推进共性产业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解决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创造和转化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四是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流动机制。优化产学研人才流动机制,引导企业、高校之间人才有序流动。深化院地院企合作,以科技合作交流活动为桥梁,以平台和项目为载体,柔性引进高端创新型人才、培育本土科技人才服务企业发展。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并请继续对科技工作提出建议,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2024年6月24日
联系部门及电话:市科技局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科 2898019
联系人:王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