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满意的科技特派员”系列报道——赵双锁
赵双锁,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三门峡市“群众满意的科技特派员”,正高级农艺师,现任三门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所长、三门峡市粮果蔬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他长期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主持、参与完成省、市科技攻关和推广项目26项,审定新品种8个,获得科技成果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是三门峡市农作物科技服务的带头人。
坚守初心,扎根一线,培育优良品种。98年毕业至今,他把自己从都市“发配”到乡村,在那里栉风沐雨,心无旁骛地生根、发芽、茁壮、守望,为三门峡市粮食安全默默工作。为了培育出适宜旱地生产的高产、耐旱、优质小麦新品种,每年劳动节前后,他带领服务团成员对试验田里上万份育种材料一棵一棵、一行一行、一区一区进行选择和综合评判。育种工作枯燥,需要坚持不懈地忍耐和等待,赵双锁几乎没有过年过节的概念:春节正是到试验田里观察和鉴定小麦抗冻性、抗旱性的好时机,五一前后正值小麦杂交授粉和观察小麦农艺性状的紧要关头,国庆节刚好又到小麦播种的时候!一年又一年,赵双锁与田野为伴,与小麦为友。经过27年的不懈努力,他带领服务团完成省市科技攻关和推广项目20多项,审定新品种8个,获得科技成果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践行了他的初心,实现了他的梦想。
建立示范基地,集成配套技术,推进标准化生产。为充分发挥新品种、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示范带动作用,他带领服务团在渑池、灵宝、陕州区不同气候、土壤区域建立30余个示范基地,引进示范推广小麦、玉米、红薯、芝麻、谷子新品种100多个,开展了旱地小麦栽培技术、彩色小麦栽培技术、麦茬红薯栽培技术、芝麻机械化生产技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集成示范,总结技术成果,形成技术规程、技术要点、培训教材,使良种良法配套,为产业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先后制(修)订发布实施标准8项,编写培训教材6本,编写发放栽培技术要点50余份。充分展示了新品种、集成新技术的增产增效作用,加快了农作物标准化生产进程。
搞好科技服务,普及生产技术,把科技变成现实生产力。为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带领服务团进乡镇、下农田,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乡村致富的带头人,在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组织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等方面用心用力,在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同时寻找解决农业生产存在的技术难题并加以解决。先后开展了旱地小麦高产简化栽培技术、彩色小麦全程优质栽培技术、麦茬红薯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芝麻机械化生产技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培训与指导,让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使新品种、新技术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陕州区、灵宝市、渑池县、卢氏县组织专场培训会100余场,技术指导600余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00余万亩,总经济效益近5亿多元。把先进的科技知识、新品种、新技术及时传授给农民,把科技成果应用与生产,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
有一种情怀,叫真情怀;有一种境界,叫大境界。在豫西山区丘陵,他用自己27年的无悔坚守,诠释了这种境界与情怀。他的身上,闪耀着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凝聚着甘于寂寞、执着追求的精神;镌刻着淡泊名利、潜心科研的信念。他的内心,饱含着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无限深情。27年来,他一直坚守在科研一线,穿梭在田间地头,培育、引进了多个农作物新品种,集成了多套农作物栽培技术,解决了多个农作物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多次被认定为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三门峡市农业农村系统先进工作者、三门峡市农业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为推进三门峡市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工作。